四川首家!人脸识别、智能测温、防护监测——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智能门禁系统正式运行助力秋冬疫情防控
经过长达8个月的规划、调研、安装、试运行,11月5日,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集人脸识别、智能测温、监测防护于一体的量身定做的智能门禁系统正式投入运行。该系统覆盖了该院两个院区所有住院楼宇,弥补了单纯“人防”的缺陷与风险,既方便了患者、家属与医护人员,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能更标准、更科学地应对秋冬季可能发生的新冠疫情。据了解,这是四川省首家全面启用疫情防控智能门禁系统的大型三甲医院。
扯起嗓子喊“戴好口罩”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一号楼住院入口,保安刘卫东注视着进入的病人和家属,不时掺扶一下行动不便的老人,或是帮助病人推一下轮椅。刘卫东对这种突然转变的工作状态还有些不太习惯,“以前,也是在这个地方,我每天的工作主要是提醒大家戴好口罩,主动接受体温检测,出示陪护证或腕带,哪怕是戴着麦克风喊一天下来嗓子都痛得很,而且还容易与患者陪护发生矛盾。”
在刘卫东的指引下,记者发现病人和家属陪伴都是通过专门的门禁通道进出。奇怪的是,当记者想通过门禁进入住院病区时,系统却提示:陌生人!显示屏呈黄色。刘卫东笑笑说,所有能正常出入通道的,都是通过核酸检测,提前录制了身份信息、人脸信息的,“这套系统有三个功能,一是人脸识别,二是智能测温,三是监测防护。”原来,系统的三个功能是同时启用的,如果系统没有验证到该通行人的人脸信息,闸道不会开启;如果该通行人未配戴口罩,系统不会开启并提醒“请正确配戴口罩”。
三月启动调研要一套量身定做的验证系统
这套全新的系统能够正式运行,是新冠疫情催生的产物。
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关碧回忆,1月底疫情爆发时,护理部的压力前所未有,“我们抽调了一部分自愿报名的医护人员,组成体温监测小组,每日轮班轮岗,在医院所有出入口,包括所有病区监测体温。”这个看似简单的活儿,却是护理难以承受之重!因为,医护人员是专业技术人员,他们的本职工作是照料病人,所有监测体温的活儿都是利用休息时间在做,他们的体力消耗巨大。
那段时间,为了减少交叉感染,医院强制实行了“一患一陪”制度,一位患者能固定一位陪护人员,并印制了几万张陪护证,所有陪护人员必须持陪护证及身份证进入住院大楼。但是,这样的措施并不能完全实现“一患一陪”,有的病人家属把陪护证给家里人,而安保人员并不能记住每一位真正办理登记的陪伴。关碧给了记者一组数据,哪怕是在疫情最严重的二三月,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平均每天的住院病人量接近1500人,防控的潜在风险时刻压在大家的肩上。
在今年3月,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副院长晏殊,在请示了医院主要领导后,给护理、保卫、院感、总务相关部门下了一道指令:安装适合疫情防控的门禁系统!总务科科长李崇江回忆,当同事们市场调研后才发现,没有一家医院使用这样的系统,没有模板可借鉴,也找不到一个适合医院疫情防控的门禁系统,“根据当时防控的形势,我们认为这套系统一定得兼具体温监测、防护提醒、身份识别这几个功能。”而且,医院大规模安装这种系统,价格不菲。
疫情防控的压力,让他们不得不继续想办法,走访各个厂家、工地现场调研、思考。最终,各部门分工协作,终于找到了“量身定做”这条路,并且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也调整了今年的预算,为智能门禁系统安装打开了一道门。
“人防+技防”双保险 入院三防线保秋冬疫情防控
为了将这套系统落地,总务部门对全院住院出入口、各病区出入口进行了改造。然而,当系统装上试运行的时候,却引发了部分病人和家属的不理解,他们觉得测体温已经很麻烦了,为什么还要采集人像?
了解到病人的信息反馈后,医院对信息采集工作做了新的安排,加强了各病区的沟通解释工作,并且实现了在所有病区均可信息采集的便捷。68岁的孙大爷,老伴儿中风住院,儿女都在上班,他每天在医院守护,“当时护士让我录信息,我一百个不愿意,又是录人像,又是录身份证信息,你说这不是折腾我这把老骨头吗?”孙大爷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当时还冲护士发了脾气,但护士耐心给他做讲解,一步一步帮他完成采集,“其实也就一两分钟就录好了,后来我发现了,录了像真的好,我每次进大楼‘哗’一下闸道就打开了,不会因为没带陪伴证被拦着,不会因为不会出示健康码有尴尬,也不再伸手去测体温了。”自从亲身体验了这套门禁系统后,每当病区遇到不理解的病人和家属,孙大爷就主动当“志愿者”去劝导,这样大家的接受度都提升了,医务人员工作也好做多了。
如此,进入医院住院病区人员必须经过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医院入口,只有健康码显示绿色以及体温正常才能通过;第二道防线是住院楼大门,必须通过智能门禁系统;第三道防线是各病区入口,再次通过智能门禁系统进入自己所在的病区。而为了疫情防控的需要,各个筛查关口的体温检测筛查人员暂未撤下,而是与系统形成“人防+技防”的秋冬季疫情防控双保险,结合医院每天坚持进行的病人、陪护以及医护人员的健康状况检测,促进疫情防控智能化、科学化、精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