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踏上新征程 川西“巨舰”再启航 ——四川省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改善医疗服务纪实
改革踏上新征程 川西“巨舰”再启航
——四川省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改善医疗服务纪实
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部的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已经过80余年的风雨磨砺,该院已发展壮大成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保健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该院始终致力于成为成都西部区域的医疗中心,为成都西部区域及川西十几个市县近500万人口服务,逐渐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根基”和“土壤”。2017年,该院门、急诊量超过130万人次,住院量7.6万余人次,手术3.7万台次,已经初步具有了“成都西部区域中心”的重镇气象。
近年来,该院在改善医疗服务领域持续发力,以流程再造为切入点,以医联体为载体,以能力提升和人才培养为抓手,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将患者满意度紧紧揽入“怀中”。该院护佑一方的改革实践,也让医院载誉无数。在近期举行的品管圈管理工具应用中,该院品管圈获得全国三等奖;在“改善医疗服务擂台赛”比赛中,该院在西南赛区取得22个奖项,其中3个案例获得价值案例奖,参与西南赛区决赛,1个案例获得全国十佳案例。
“改善医疗服务没有终点,只有起点。站在新3年的起点上,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将在总结过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改革,力争取得医院发展全方位的突破。如果将医院发展比喻为大海航船,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这艘川西‘旗舰’将继续沿着医改的正确航向奋力前行。”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副院长李卫东如是说。
提能力 搭平台 区域医疗中心雏形初显
“成为区域医疗中心,是责任更是使命。这就要求我们具备与医院功能定位相匹配的技术与服务能力,不断夯实服务一方百姓的‘基石’。”在李卫东看来,该院持续领跑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靠的是不断沉淀的学科、人才实力,但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还需要进一步做大做强。为此,该院苦练内功,通过内提能力、外搭平台,一座完美对接群众需求的区域医疗中心雏形初显。
医教研“三箭齐发”,华丽蜕变“学院型”医院。作为成都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也是多所医科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该院承接大学本科及研究生教学工作。医院逐步建立起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四川省全科医师技能培训基地,四川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四川省县级医院骨干医师培训基地,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中心等,医院按照大学附属医院建制完善教学体系,促进临床医教研协同发展。从内部机构设置、到运行机制建立都向“学院型”医院华丽蜕变。
人才战略持续升级,内培外引夯实医院发展“压舱石”。该院大力实施“人才强院”战略,提供高质量发展的人才保障。医院启动《首批人才队伍“5321”培养对象培养工作实施方案》、《行政助理制工作实施方案》,采取内培外引分层次对医院临床、行政人才进行培养、考核,在不同岗位学习,积累经验,形成阶梯式管理队伍。大力引进博士,重点引进领军专家、学科带头人和高级管理人才,以内外兼修、引进培养并重的人才培养方式储备后备军,为人才营造内部公平公正的环境和施展才华的空间和氛围,为医院技术专业及管理创新转化奠定良好基础。
对外合作交流不断加强,汲取助力优势学科成长“养分”。成都—法国蒙彼利埃医疗中心老年疾病研究所设于该院、与法国蒙彼利埃医疗中心合作多年,在脑老化研究与诊断方面开展了深入交流。扩大医院对外影响力,提高专业水平。医院不断深入与成都中医药大学的交流合作,为实现“学院型”医院转型发展奠定基础。
五大中心齐头并进,医疗中心建设积累殷实“家底”。医院建立国家级胸痛中心、综合卒中中心。积极推进心衰中心、创伤中心和区域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打造急诊急救体系,不断提升区域癌痛中心服务能力。
据悉,该院胸痛中心2017年4月正式启动建设,并加入四川省胸痛中心建设联盟。启动建设至今,优化流程近30条,开展各层次培训100余场次。救治胸痛患者近2000余例;完成急诊PCI 130余例,较建设前同期增长60.7%;月平均D to B时间从230分钟降至60分钟,其中最短D to B时间为19分钟。2018年7月顺利通过国家胸痛中心(标准版)认证,成为成都绕城外第一家国家标准版胸痛中心。胸痛中心的成功建设,不但提高了该院的危急重症救治能力,还提高了区域内医联体单位的协作救治能力。
此外,作为成都市妇幼健康区域指导西部分中心,该院承担着片区内妇幼健康技术指导、技能培训和危重症会诊及救治工作。负责督促和指导片区内卫计局妇幼科和妇幼保健机构对妇幼保健工作的统筹、协调和落实。截止10月底,医院共下派专家220人次,诊疗病人1198人次。技能培训8次、疑难讨论39次、危重评审2次;妇产科接受转诊病人272人次,儿科接受转诊病人113人次。医院积极做好区域内孕产妇及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中心质量监控工作,为促进成都市危急重症救治中心建设,保障母婴安康做出积极贡献。
重创新 强服务 开拓医疗服务新模式
“改善医疗服务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领导班子达成高度共识,改善医疗服务就是要坚持“持续改”“日益新”,在让患者就诊“少跑路”“不再难”的道路上,该院蹚出了一条医疗服务模式发展的创新之路。
创新管理协同发展。医院成立病种提质升级办公室、三医监管办公室、医疗技术管理办公室等,基于各专业委员会形成专门的管理部门对全院专业发展号脉把关,对每个科室的专业病种进行分析评价,逐步建立专业的病种诊疗规范,合理的诊疗行为,以安全的职业环境保障医疗质量。
推广多学科诊疗模式。医院开展日间病房手术管理,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实施多学科诊疗,以日间病房作为管理平台,多科多种疾病集中化管理,通过临床路径管理医疗行为,集中式与分散式管理相结合,患者出院后集中随访进行一体化管理,建立完善的医疗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日间手术模式,合理调配了医疗资源,提高医院资源使用效率,减少了患者术前等待、住院时间以及患者医疗费用。实施以肺癌为基础的多学科肿瘤MDT诊疗,对于初诊初治及术后肺癌患者实施MDT多学科肿瘤内科、呼吸科、病理科、放射科等多科论证诊疗方案,保证患者受益最大化。
“互联网+”构建医用耗材精细化管理体系。2018年该院将构建医用耗材精细化管理体系纳入院长工程,运用“互联网+”构建医用耗材精细化管理体系,管理上形成闭环,合理优化再造流程,向上延伸至供应商业务协同,向下延伸至科室二级库监管,为控费降耗提供高效的管理方式和监测手段。此体系的建立,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科学性,不仅能为医院解决医用耗材日常管理问题,减少管理盲区。同时也能提升医学装备管理的水平,辅助医院做好控费降耗,保障新医改环境下医院的公益性和可持续发展。
一站式网络检查预约中心。该院一站式网络检查预约中心,使患者享受诊前、诊中、诊后整个诊疗过程的无缝隙服务,打造了完整的服务链,形成区域协同、信息共享、服务一体的新时代医疗服务格局。一站式集中预约检查检验,预约时间精确到1小时,预约挂号方式呈现多样化,电话预约、微信预约、现场预约、自助预约、诊间预约、出院预约,今年1月-10月就诊总人次90余万人次,预约总人次超过50万,微信预约占51.57%,有效预约率为59.08%。不仅改善了患者的就医体验,还是该院医疗服务理念创新、信息互联互通、科学管理的有效体现,为实现“信息跑、人不跑”的服务理念打下了坚实基础。
创建ACE单元,延伸优质护理服务。该院多学科团队以老年科医生和护理为核心,制定科学规范的治疗目标及连续性的照护计划,实现了对老年患者个体化管理。该模式针对因急症入院,同时针对高龄衰弱老人进行躯体、生活能力、认知及心理的全面评估及护理干预,使高龄衰弱的患者快速恢复到急性疾病前的状态,从而达到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住院费用、维护患者功能,提高生存质量及满意度。ACE单元管理的先进模式,在提高老年医疗护理服务内涵的同时,让患者“病得体面、活得尊严”,明显减轻了家庭及社会负担。自今年2月至11月已有200余人享受该项服务。
优化连续医疗服务,逐步建立慢病管理体系。为贯彻国家医改精神,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实施双向转诊,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内分泌科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建立区域内慢病管理体系,内分泌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等科室建立慢性病数据库,对患者数据精细化管理,方便就医,患者受惠。辐射基层医院实施对口帮扶工作,为基层医院指导专科技术及新进展,受到了基层医院医务人员及患者的一致好评。
顺应改革 腾笼换鸟 新旧发展动能切实转换
发展是医院的第一要务。随着我国公立医院改革的全面铺开,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按照四川省及成都市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精神,以“人民群众得实惠、医疗事业得发展、医务人员受鼓舞”为目标,主动顺应和适应公立医院改革要求,各项改革工作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明显成效。同时,医院管理运行更加规范,发展活力增强,服务能力提高,实现了公益回归、患者受益的目标。
积极适应药品零加成改革,围绕临床开展优质药学服务,提高医院合理用药水平。
2016年12月20日起,成都市全面开展了药品零加成改革相关工作。作为成都西部体量最大、用药量最多的医院,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带头认真执行落实改革要求,对全市其他医院产生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据悉,成都市实行的是药品改革的“721”政策,即药品零加成改革后产生的经济亏损70%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来弥补,20%通过医院抓内部管理自行消化,10%国家财政补助解决。截至目前,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已基本达到了该项政策要求。此次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近500项,其中,提高医疗服务价格项目300余项,降低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近100项,调整项目价格在医院进行公示。自2016年12月20日该院取消药品加成以来,共减少药品收入9605万元,通过医疗价格调整补偿收入7656万元,补偿率为79.71%。
伴随药品零加成改革的是该院整体发展思路的转型。为此,该院从医院到科室、从体制到机制、从理念到行动全方位转变,新旧发展动能顺利切换。特别是药学服务方面,发生了两个转变,从以前的“以药品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从“在保障药品供应为中心”转变为“在保障药品供应的基础上,以重点加强药学专业技术服务,参与临床用药为中心”,开展以下药学工作,提升医院合理用药水平。
启动AMS-MDT项目。医院启动和开展抗菌药物AMS-MDT工作,医务、质控、院感、药学、信息、临床等科室针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控的重点科室开展合理用药专项质量查房会、重点疾病开展讨论,与临床医师达成共识,有效推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工作。
重点监控药品管理项目。改进医院重点监控药品合理用药点评方法,结合医院实际调整重点监控品种,每月公示通报使用金额排名前五位的医生名单并进行合理用药点评,对不合理用药的医生和科室进行绩效加倍处罚及行政约谈,有效降低了不合理用药发生率,优化了临床用药结构。
全程药学服务项目。针对重点患者,临床药师通过入院药物重整、住院期间药学监护,出院以后定期随访进行全程化药学管理。同时,延伸服务触角,与医院周边五个社区签订了“健康服务重点指导单位”,并进一步签订“社区家庭药师药学服务协议”。采取药师+志愿者+专科临床药师团队模式,重点为多病共存、多药共用老年慢病人群提供一对一的合理用药指导,包括建立个人药历、提供储药盒、定期开展随访等。提升了患者对合理用药的认知水平,减少了用药数量,提高其用药依从性。减少了用药误区,得到了住院患者及社区居民的认可。
建立合理用药常态化工作机制。按疾病系统分析临床用药合理性,重点监控辅助药物、营养药物、中药注射剂的用药合理性,充分运用质量管理工具,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措施、整改追踪,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共用,多科协作、多措并举,各项合理用药指标均达国家要求标准,全院合理用药水平进一步提高。
中医药推广项目。积极配合中医科室开展多种传统中医药服务,中医药应用在全院进一步推广。采用互联网+代煎代配送服务模式,患者在医院缴费办理完代煎配送登记后,即可回家等候煎煮好的汤剂快递到家(免收配送费),缩短了患者在医院的等候时间,切实改善了患者就医体验。
落实员工绩效改革,形成长效激励机制。“绩效改革是把双刃剑,如果绩效改革符合医院实际,可操作性强,可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如果方案考虑的不周全,不切合医院实际,可能就要影响到职工和科室的积极性。”李卫东说。绩效改革中须符合医改要求,结合医院实际。医院改变收减支考核方式,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兼顾公平、合理拉开收入差距的原则,建立以内部绩效考核为依据,聚焦医疗服务质量,着力体现医疗技术知识价值的绩效考核与分配新机制为目标,通过“工作量、服务质量、工作难易度、病人满意度、费用控制、成本控制、医德医风、科研教学”等八要素,充分发挥绩效杠杆作用,引导资源优化配置,激发医务人员的创造性、积极性。
据悉,该院根据不同岗位的脑力体力投入以及工作的难度和风险程度,建立了医师、技师、研发、护理、行后不同序列的价值比例关系,体现多劳多得和优绩优酬;依据各序列人员的工作特点和内容,采用RBRVS,项目对比法,护理时数法等不同方法科学衡量工作数量和质量,彻底切断了医务人员收入与药品、检查检验、耗材收入之间联系。同时,建立重点病种、重点手术奖励、学科奖励、成本控制奖励等激励机制,使绩效改革成为科室提高学科水平、提升病种质量,控制运行成本,走内涵发展道路的助推器。同时,医院建立了符合该院发展战略目标的“360度+KPI” 绩效考核体系。考核体系分为科室员工考核和干部考核。考核指标的选择基于医院战略目标及重点工作,涵盖党风廉政建设、优质服务、医疗质量、费用控制、成本管理、科研教学、个人成长等方面。创新性地将科室管理干部之间的利益以及管理干部与科室的利益捆绑在一起,迫使个人与科室协同发展,管理团队共同进步。引导干部提高管理水平,为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打下基础。
据苑侠总会计师介绍,新的绩效分配方案以知识价值为导向,以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保持公益性,调动积极性,适应医改要求,追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根据“两个允许”精神,改革后绩效工资总额
较前有一定的增长,各序列人员(医师、技师、护士、行后)人均绩效水平符合绩效向临床一线人员、向高技术、高风险岗位倾斜的改革初衷。新方案执行以来,得到广大职工、干部的支持,普遍反响较好。同时,医院业务运行良好,病种结构转型初显成效,绩效的导向作用初步显现。
民建公助医联体建设再升级
“作为成都西部唯一一家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和成都市政府确定的西部区域医疗中心,一直以来,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始终在积极发挥区域龙头的作用,在‘一个宗旨、多种模式、多种探索’理念的指引下,持续探索各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力促优质医疗服务能力从‘一家独大’向‘区域恒强’华丽锐变。”该院副院长汪俊如是说。据悉,自2014年3月,该院先行先试,牵头成立了成都市首家“1+N+n”城西医联体,截至目前已吸纳100余家医联体单位加入其中,逐渐蹚出了一条符合该院医联体建设的新路子,而民建公助医联体模式的创新探索也使该院在完成医改“规定动作”的同时收获赞誉无数。
民建公助医联体是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与非营利民营医院(西南兵工成都医院)建立“法人治理结构”下的执行院长负责制的医联体模式探索,合作一年来,本着“友好合作、上下联动、资源共享”的原则,派驻管理、技术团队,全面参与该院日常运行,按照“同一宗旨、同一管理、同一质量”的“三同”理念,形成以“公司主办、五医院主管、医院主建”的运营新模式,加强医疗技术有偿转化,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充分利用该基地做好复合型人才培养,增强医院核心竞争力。
据悉,在成都五院的帮扶下,西南兵工成都医院完成了住院楼、门诊楼、医技楼、行政办公楼的装修改造;购置了钛激光、宫腔镜、腹腔镜系统纤支镜等,为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提供设备保障;医院远程医疗项目开通放射影像会诊系;优化多项工作流程,如简化医保服务流程、增加出院处功能,开展中药代煎配送业务,开通网络支付等,为患者提供更便捷、更人性化的服务。2018年上半年,该院门诊与住院人次及收入均较去年同期有所上升,且费用结构较合理,医院运行趋势向好;中草药收入持续增长;门特病人明显增加。同时,医院共开展包括腔镜鈥激光碎石术、宫腔镜、腹腔镜、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及中医理疗康复技术等适宜新技术7项,通过磁共振、CT、DR远程图像传验、远程诊断及报告共会诊病人近3000例次,提升了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依托市五医院的学科优势,西南兵工成都医院学科建设基础进一步夯实。该院重点打造了“腹部微创外科(普泌尿、妇科)”和“老年病(呼吸系、心血管、消化系疾病)郫都治疗中心”。以市五医院多机构备案专家为学科带头人,初步完成了人才队伍的搭建工作以及微创设备(宫腔镜、纤支镜等)的购置工作。2017年9月至2018年8月共开展微创手术246例,与同期比( 118例)增长1倍多。
以学科群建设专科医联体基层医院受益匪浅
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32 号)等文件精神,该院依托区域医疗中心的学科优势,建立以打造学科群区域特色为导向的城西专科医联体,基层医院参与热情空前。
该院整合9大专科联盟资源,以系统性疾病群为导向,多科参与,建立以学术委员会领衔的“1+n”模式专科医联体,实行主委负责制,加强学术交流,专科疾病诊治规范和技能培训,逐步优化临床路径管理,畅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夯实网底功能,确保医疗安全。目前,该院已建立内分泌及代谢疾病专科医联体、心肺疾病专科医联体,成都妇幼健康西部分中心、肿瘤疾病专科医联体以及神经疾病专科医联体等。
据汪俊介绍,该院以学科群打造专科医联体,打破三级医院专科壁垒,有利于整合区域学科资源,不断提升各成员单位的专科疾病诊治水平,确保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有利于基层医生知识的横向联系,纵向加深;有利于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使分级诊疗更有的放矢;有利于患者就医选择,避免医疗资源浪费;有利于“安全、有效、方便、快捷、合理”患者就医新格局形成。
学科领衔、区域协同。以“学科领衔、错位发展、区域协同”原则,医院采取医疗定点帮扶、区域协同医疗、人才培养、适宜技术推广和学术交流等形式,不断提升各级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不断达到“双下沉、两提升”目标。
双向转诊、连续医疗。在健康医疗全程管理背景下,该院做好区域医疗定位分层,规范医疗服务流程,培育基层网底医院医疗服务能力,畅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实现区域医疗资源共享,促进疾病连续诊疗开展。
同时,在“三个敬畏”的专科医联体文化建设引领下,该院着重加强医联体内三基培训、应急演练、技能竞赛和学术研讨等工作,搭建医联体学术平台,完善专科疾病救治区域规范,打造专科区域医疗特色。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使得玉成。”在改善医疗服务的道路上,成都五院人始终不畏艰难,奋楫向前,在实现“健康中国”的航道上,这艘川西“巨舰”仍将乘风破浪,继往开来。